如今三年過去了,DeFi 敘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變化,無論是內部 Aave、Compound 等老牌巨頭的新動作,還是 Solana 等新興 DeFi 生態的發展,都出現了一些相當有趣的變量。
誰是鏈上加密市場的流動性基石與創新溫床?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說,是 DeFi。沒錯,作為鏈上流動性市場的基石,它不僅為存量資金提供了低摩擦交易、真實原生收益的大環境,更進一步成為引入諸如 RWA 等增量資金與底層優質資產的主要管道,對整個加密市場的資金面而言,可謂是不可或缺的正面因素。
只是自從2023 年以來,面對其他概念的輪番熱炒,DeFi 作為一個整體性敘事的聲量卻逐步式微,尤其是在市場狂瀉的大背景下往往大幅領跌,因此越來越鮮少有人提及,成為加密世界板塊輪動中被遺忘的敘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三年過去了,DeFi 敘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變化,無論是內部 Aave、Compound 等老牌巨頭的新動作,還是 Solana 等新興 DeFi 生態的發展,都出現了一些頗有趣的變數。
01、一蹶不振的 DeFi 敘事
雖然 2020 年「DeFi Summer」在加密玩家的經驗中佔據了相當深刻的一段記憶,但如果嚴格從時間軸角度回顧,會發現整個 DeFi 市場的繁榮也只持續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TVL 等數據的表現最為直觀。
根據 DefiLlama 數據,2021 年 11 月,加密市場整體 DeFi 鎖倉量達到約 1,800 億美元的歷史高點,隨後便一路震盪/下跌,並在 2022 年相繼歷經 Terra/Luna、Three Arrows Capital、FTX/Alameda 危機,流動性不斷被抽乾,最終在 2023 年 10 月觸及階段性低點。
截至發文時,整個 DeFi 賽道的總 TVL 回落至約 850 億美元(截至 8 月 13 日),僅相當於 2021 年年底歷史高點的 47%,且這種巨大的落差不僅僅反映在數字上,更體現在 DeFi 計畫的生態發展和使用者信心。
譬如許多曾經備受矚目的 DeFi 項目,由於資金的撤離和市場信心的缺失,不得不縮減業務規模,甚至有些項目直接停止營運:
2023 年 9 月 20 日,DeFi 收益聚合器 Gro Protocol 宣布停止營運並解散 Gro DAO;
2023 年 9 月 21 日,跨鏈 DeFi 借代聚合器 Fuji Finance 宣布關閉協議並停止營運;
2023 年 12 月 15 日,DeFi 協議 SafeMoon 依據美國破產法第七章正式申請破產;
2024 年 1 月 30 日,固定利率借代協議 Yield Protocol 提醒用戶關閉在協議的頭寸,1 月 31 日起結束官方支援;
2024 年 7 月 20 日,去中心化衍生性商品交易平台 Rollup.Finance 宣布將停止運營,基礎設施將在 2024 年 9 月 21 日之後全面關閉,用戶將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平倉並提取資金;
要知道,以上僅是相對較有名從而見諸報端的相關 DeFi 協定。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加密產業選擇停駛的項目在 2023 年下半年以來猛然提速,整個賽道更是一度發生了「關停潮」,眾多項目彷彿在一夜之間紛紛陷入困境,無法繼續維持正常的運作。
而還在堅持的一眾 DeFi 協議,在二級市場上的 Token 價格表現也十分低迷,吊詭的是,即便是同一時期,一向被視為 “Beta” 收益的比特幣甚至以太坊的走勢,都要遠遠好於曾被視為「Alpha」的 DeFi Token 的整體表現:
倘若我們以 2021 年 11 月(BTC:68999 美元)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點進行分析,就能夠清楚地發現,如今比特幣的價格約為 60000 美元,其價格大約相當於當時高點的 86%;以太幣的價格約為 2,670 美元,大約相當於彼時(ETH:4800)高點的 55%。
但 DeFi 領域的表現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幾乎遭遇了腳踝斬 —— 據 Binance 的 DeFi 合約指數數據顯示,現報價約 630,僅相當於 2021 年 11 月高點(3400)的不到 20 %!
雖然這樣的對比或許不夠嚴謹,但也從側面間接地證明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在整個大盤不斷回升甚至 BTC 創下新高的背景下,DeFi 領域卻未能跟上市場的整體步伐,也未能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投資者對於 DeFi 領域的熱情已經明顯降溫,不再像過去那樣熱衷於參與和投資 DeFi 專案。
這也為 DeFi 領域的未來發展敲響了警鐘。
02、OG DeFi 們的自救與擴張
不過,從 DeFi 賽道內部觀察,近期反而有一些相當有趣的變數正在發生,其中尤以 Aave、Comound 等這些頭部藍籌計畫的動作最為明顯。
1)MakerDAO:RWA 與穩定幣同步發力
MKR 某種程度上是表現最為堅挺的一批老牌 DeFi 項目,Maker 及 MakerDAO 也一直在尋求不斷進化,「Maker Endgame」更是 DeFi 協議採取的最大膽的舉措之一,尤其是在 RWA 領域的佈局。
截至 2024 年 8 月,根據 Makerburn 數據顯示,MakerDAO 的 RWA 投資組合總資產已達約 21 億美元。
來源:Makerburn.com
而 DAI 的總供應量也從去年 11 月以來重新站上 50 億美元的關口,此外 5 月份 MakerDAO 也提出將計劃推出取代 DAI 和 MKR 的新 Token 符號的穩定幣和治理 Token。
其中 NewStable(NST)將作為 DAI 的升級版 Token,依然專注於與美元保持穩定掛鉤,以 RWA 作為儲備資產,Dai 持有者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要升級為 NST。
而 PureDai 則旨在實現一個理想化的 DAI—— 採用高度去中心化的預言機,僅接受極度去中心化且經過充分驗證的抵押品(如 ETH、STETH),此外 PureDai 將推出借代平台以最大化 PureDai 的供應量。
2)Aave:更新安全模組並回購 Token
7 月 25 日,Aave 官方團隊的治理代表 ACI 發起 Aave 新經濟模型的提案,提議啟動 “購買和分發” 計劃,從協議收入中在二級市場購買 AAVE 資產,並充實生態系統儲備來獎勵生態主要用戶。
同時透過新的安全模組啟動 Atokens 安全模組,取消 GHO 借代利率折扣和引入 Anti-GHO 生成和銷毀機制,從而增強 AAVE 質押者與 GHO 借款人之間的利益一致性,此外還建議將當前的 AAVE 安全模組升級為新的「質押模組」。
說穿了,由於之前 Aave 的安全模組在壞帳處理效率等方面屢屢出現問題,譬如此前 CRV 獵殺戰中產生的 270 萬枚 CRV 的金庫壞賬 —— 會導致臨時增發 AAVE Token 進行拍賣,以覆蓋債務虧空。
因此新安全模組最大的改變就是升級為「質押模組」,從供應端堵住了這個增發的口子;同時因為將用協議收入從二級市場購買 AAVE 資產並將其分配給生態系統儲備,這也就在二級市場為 AAVE 找到了一個長期的需求方,雙管齊下,從供需兩個維度提升了 AAVE 的升值潛力。
3)Compound:巨鯨奪舍,福禍難辨
7 月 29 日,Compound 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投票較量,最終以 682191 票對 633636 票的微妙優勢通過了第 289 號提案,決定將 Compound 協議儲備資金的 5%(價值約 2400 萬美元的 499,000 枚 COMP Token)分配給「Golden Boys」收益協議,用於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產生收益。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個相當不錯的決策,畢竟這等於是為 COMP 這個原本純粹的治理 Token 賦予了全新的收益屬性。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Golden Boys」的背後,就會發現其中的端倪 —— 背後的主導者正是曾經成功透過類似治理攻擊手段控制 Balancer 的巨鯨 Humpy。
關於 Humpy 先前的成功歷史就不多做贅述,但本質上講,此次 Humpy 再度囤積大量 Token,進而利用投票權將 2400 萬美元從 Compound 金庫中直接存入他所控制的 goldCOMP 金庫,從流程上來看或許是合法的操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行為對於去中心化治理所造成的傷害是無庸置疑的。
不過 Compound 也在昨天發布提案,提出「提案守護者」的概念,旨在透過多簽機制防止惡意投票 —— 守護者最初將由 Compound DAO 社群成員的 4/8 多重簽章組成,可以在協議面臨治理風險時否決已通過多數票並等待執行的提案。
除此之外,Uniswap 與 Curve 則相對顯得動作遲緩,其中 Curve 前不久再度遭遇了創始人的大額 Token 清算危機,而且一直以來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的 1.4 億美元的 CRV 堰塞湖,在這次危機中也終於被引爆,引發了市場的巨大震動和不安。
03、小結
其實絕大部分 DeFi 計畫在 2020 年的繁榮和 2021 年開始遇到的困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 豐厚的流動性激勵是不可持續的。也正因如此,當下的 DeFi 藍籌們的新產品方向或 Token 賦能的嘗試,正是從不同管道入手,開展自我救贖的一個縮影。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期市場巨震,導致 DeFi 領域出現了大規模清算 —— 以太坊 DeFi 協議在 8 月 5 日當天創下年內清算記錄,清算金額超過 3.5 億美元,但卻並未出現恐慌性的踩踏事件,也從側面說明 DeFi 本身的抗壓性不斷增強,整體呈現出一種調整與探索並存的趨勢。
不管怎樣,作為加密市場的流動性基石和創新溫床,在泡沫出清之後,那些沒有死且持續創新的價值 DeFi 項目有望脫穎而出,重新吸引資金和用戶的關注,孕育出全新的敘事,迎來屬於自己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