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互聯網被重新發明一次,它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文 / 書航 2020.10.12
現代的社交網站面對巨大壓力,需要及時響應管控平臺出現的不良內容。近期,推特上線一系列新功能,以應對美國大選。
但是,如果是兩三年前的話,推特根本不能如此輕易地改版,因爲當時還有多種第三方客戶端不能同時接收到這些功能的更改。
推特新功能“批量上線”現在,推特及國內的微博等社交網絡都屏蔽了第三方客戶端的訪問,這標誌著從 2010 年代開始的一段“去中心化”往事的終結。
推特新功能“批量上線”
在美國大選前夕,各家社交網絡都針對在平臺上出現的仇恨言論、假新聞等問題進行了相關整治。當然,整治的方法不只是刪貼文封號這麼“簡單粗暴”,其中推特(Twitter)所做的“繡花功夫”尤爲值得一提。
10 月 9 日,推特官方宣佈,爲了準備迎接美國現代史上最有爭議、最不確定和潛在高風險的一次選舉,其平臺運行方式將發生一系列重大改變。
首先是“轉推”功能的根本變化。現在官方將引導用戶在轉推之前先加上自己的評論,這更改了推特自加入官方轉推功能至今的做法——直接按一個按鈕就可以無條件轉發。(有趣的是,新浪微博最近反其道而行之,它轉發微博的功能歷來都是帶評論轉發的,現在可以用手機不帶留言地“快轉微博”。)
其次是“先讀後轉”功能。推特方面表示,他們測試一個提示,讓用戶在轉發帶鏈接的消息之前,先花一點點時間把鏈接指向的文章讀完。他們說這個針對“標題檔”文章的舉措取得了成功。現在用戶轉發前會打開文章的概率比以前增加了 40%,有的時候,他們看完整篇文章就不會再轉發了。
而最常見的,則是給含有誤導信息的帖子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籤。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政治人物、政府機關、官方新聞媒體等發佈的消息都會被添加提示標籤。
如果是美國的政治人物、候選人和競選活動帳號發佈了誤導消息,則政策更爲嚴格:推文會被摺疊起來,用戶必須先查看警告信息,點開以後才能看到原文。這樣的推文將禁用點讚、官方轉推和回覆功能。
至少,這樣的政策對特朗普總統發佈的部分消息是十分必要的。最近,特朗普發推說已經對新冠肺炎完全“免疫”;美國疾控中心稱,沒有證據表明新冠患者康復後不會再次染病。推特的警告標籤說該消息 ” 違反了關於傳播與新冠肺炎有關的誤導性和潛在有害信息的規則 “。
也許你會想,什麼人會對這種空口講大話的總統推文當真;但在 9 月的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一位女士 Kristin Urquiza 控訴特朗普及共和黨官員的不負責言論讓她的父親信以爲真,因此丟了性命。自 5 月份以來,她所在的亞利桑那州共和黨籍州長解除了居家隔離令,她發現很難說服父親呆在家裏。她父親於 7 月染病並迅速惡化,終告不治。
與其他平臺直接刪貼文爲主的管控措施相比,推特的這些做法是折衷之舉,既沒有讓發表不實言論者以“言論自由”發難,又盡可能提示和警醒了用戶。
如果一個推特用戶自一年前穿越時空而來,他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日常使用推特的很多習慣,如今都有了顯著的改變。
但是,推特之所以有能力這樣大刀闊斧地改版,爲安全和審覆體系不斷加料,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如果沒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推特不可能做到現在這些改變。
對第三方客戶端的“過河拆橋”
對第三方客戶端的“過河拆橋”2018 年 8 月 16 日,經過多年的預告和幾次拖延,推特終於兌現承諾,完全關閉了第三方推特客戶端運行所必須的功能接口。具體說,第三方客戶端不能再訪問推送通知和自動刷新時間線所需的 API。
其時,雖然市面上絕大多數第三方客戶端早已煙消雲散,但剩下的幾個比如 Tweetbot、Twitterrific、Talon 和 Tweetings 依然坐擁大量用戶。推特在 2018 年 4 月就定下時間表,目標日期爲當年的 6 月 19 日,但遭遇大量反對聲音,不得不又推遲兩個月。
推特產品總監約翰遜(Rob Johnson)承認和感謝了第三方應用對打造今天的推特所做的貢獻。“第三方客戶對 Twitter 服務和我們構建的產品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獨立於推特官方的開發者,爲推特貢獻了第一個 Mac 和 iPhone 原生客戶端,開創了一系列羣衆喜聞樂見的產品功能,如給某個用戶“靜音”。
一個很顯然從用戶“野生”使用習慣借鑑而來的動作就是“轉推”(Retweet)。在官方尚不支持轉發推文的日子裡,用戶們手動複製粘貼原文,並在前面加上 RT 二字代表“轉推”,最前面附上自己的評論。因此,看一條經過很多次 RT 的推文需要從後往前倒着看。
2009 年之後,推特引入了上文提到的“一鍵轉發”功能,轉發時並不附帶評論。直到 2015 年 4 月,推特才發佈了“帶評論轉發”的功能,但只是可選項,有很多第三方客戶端也並不支持。
而獨立開發者所做的最名垂青史的重大貢獻,當屬 IOS 客戶端 Tweetie 發明的一種交互手段,就是大名鼎鼎的“下拉刷新”。憑藉這一交互效果,Tweetie 獲得了 2009 年度的蘋果 IOS 應用商店設計大獎。
2010 年,推特收購了 Tweetie 應用,並直接令其取代當時的官方客戶端。其創始人和專利所有人 Loren Brichter 成爲推特的工程師。而 2013 年正式擁有“下拉刷新”專利以後,推特聲明將此交互手段無償開放給全互聯網使用,收購專利只是預防性的。
時隔一年,推特再次收購了一個廣受好評的第三方客戶端,這回輪到桌面端使用率極高的 TweetDeck,它允許在同一塊屏幕上聚合並排顯示很多個推特帳號的時間軸,並允許同時發佈消息到多個帳號,也就是今天的“群控”。TweetDeck 被收購後直到現在都還能用。
在完成對最優秀客戶端的“掐尖”收購後,推特馬上警告開發者,不要再構建“模仿推特核心體驗”的應用程序。從那以後,第三方推特客戶端的開發者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官方態度的轉變。
2011 年中期,推特放棄了第三方圖片和視頻託管服務,轉而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存儲圖片和視頻。因爲早期推特只是小本經營,無力承擔圖片存儲的鉅額費用,產生了多種第三方圖庫,比較知名的是 2008 年建立的 Twitpic。至於視頻,就一直用 YouTube。
但在推特有能力自己設立圖牀之後,第三方客戶端和官方應用之間出現互不兼容。第三方 App 只能傳圖到 Twitpic,而無法讀取推特自帶圖片;推特官方則反過來,原本可以正常顯示的 Twitpic 圖片地址,現在被重新縮短,變成一堆鏈接,只能點開才能看到。
隨著使用率越來越少,Twitpic 決定在 2014 年永久關站。這意味著很多用戶曾經的記憶將不復存在。關鍵時刻,推特官方和 Twitpic 達成協議,收購了其網站域名和圖片庫,目前站點處於只讀狀態。
2012 年,推特進行了開發者策略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修訂,限制第三方客戶端允許的最大用戶數。這意味著第三方客戶端的用戶規模被人爲設定了上限,一旦超越,則整個服務都陷入癱瘓。此時第三方客戶端已經被判了“死緩”。
如約翰遜所說,“在這些公告發布之後的幾年中,我們一再告訴開發人員,我們的 API 路線圖不會優先考慮客戶端用例,即使我們繼續維護這些客戶端大量使用的一些特定 API,並‘悄悄地’向需要它們的客戶授予例外。”
此後大多數較新的推特功能,包括投票、書籤和直播業務 Periscope,從未授權過第三方應用支持,因爲推特壓根就沒有開設其 API。
推特也從沒有維護過支撐第三方客戶端運行的那些老舊的 API,它們已處於“測試版”狀態超過 9 年,並且構建在推特不再支持的技術棧上。隨着時間推移,這些 API 只是被不到 1% 的第三方開發人員使用,投資構建一個全新的服務來取代它們並不現實。
今天,如果你在推特上搜索 #BreakingMyTwitter 這個標籤,還能看到 2018 年 4-8 月間衆多第三方客戶端擁躉憤怒吼聲的歷史遺蹟。愛範兒當時這麼說,“過河拆橋封殺第三方,是因爲財報的壓力還是道德的淪喪?”
對此,推特方面的態度基本就是“十動然拒”。畢竟,僅僅看到推特用戶爲官方貢獻了很多它歷史上最好的創意這一面是不夠的;這樣對第三方的包容,讓公司的運營成本和代碼複雜性與日俱增,必須苦苦掙扎,才能達到基本的財報目標。
在 2018 年後,推特的界面改版、功能升級速度明顯加快。此時,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社會責任的批評出現,推特不得不加快迭代,以篩選仇恨言論;但同時,也正是因爲它再也不用擔心跟第三方兼容的問題,才讓如此快速的升級成爲可能。
這一切本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的故事
在中國,對標推特的新浪微博也經歷了一條類似的路線。哪怕在四五年前,市面上也還有多種不同的第三方客戶端可以訪問到微博。它們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 2010 年前後,即新浪微博最開始發展的時期。
當時,新浪、網易、騰訊、搜狐四家都有自己的微博,大家普遍認爲微博客將是未來社交網絡的主戰場。騰訊此時也面臨 QQ 產品老化,不適應移動互聯網的問題。在江山未定之時,各家都慷慨地開放自己的 API 給第三方開發者,於是在 PC 端和手機端出現了多種由粉絲打造的客戶端產品。
在電腦上的谷歌瀏覽器,有一款極其著名的插件,名叫“FaWave 發微”。它的作用很簡單,可以登錄你在國內外所有平臺上註冊的微博客賬戶,以及其它帶有 140 字短動態功能的賬戶(如豆瓣),然後把你此時想說的話一口氣同步到以上所有地方。
只要是從十年前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現在都能體會到這個全網同步功能的巨大殺傷力。那時候的社會輿論環境和現在截然不同,誰沒說上一兩句現在看來“見到都要紅着臉躲避”的話呢?當時發帖一時爽,現在……說多了都是淚。
而在移動端,升起了另一顆耀眼的新星,就是由網頁設計公司 EICO 打造的第三方客戶端 Weico。之前 EICO 曾與新浪合作設計過微博官方客戶端,保留了很多未被採納的建議,都被加入到 Weico 當中。
最終,Weico 在高峰時期擁有超過 3000 萬名用戶,成爲新浪微博開放平臺最受歡迎的客戶端品牌,孵化微博流量最高的第三方客戶端。
微博的第三方客戶端一度百花齊放,安卓端有 Share 微博客戶端、Welike、See 等,iOS 有 VVebo、墨客、奇點等等。
截止到 2016 年中旬,新浪微博的月活人數已達到 2.97 億。微博的商業性質也在此期間不斷加強,官方客戶端的開屏廣告、穿插的定向推廣、各種垃圾營銷號刷屏、以及混亂的時間線都讓人煩惱不已,即使開會員也無法避免。
此時,第三方客戶端一般都提供了去官方廣告和提供正常時間線的兩大能力,可以說也嚴重干擾了微博的“盈利模式”。其中一款用戶較多的微博客戶端“墨客”,因 API 接口被微博官方收回,無法正常運作。短暫交涉之後,微博雖然允許其重開 API 調用,但墨客本身開發資金不夠,衆籌也遭遇失敗,停止了後續的開發。
微博開始以密鑰泄露引發安全問題爲由,多次關閉第三方客戶端的基本 API 權限。諸如話題和評論帶圖片等高級接口很早就不能用了,但至少第三方客戶端用戶還可以繼續愉快的關注其他人和刷微博。
到 2017 年 7 月 3 日,墨客的作者證實,新浪關閉了微博開放平臺最基本的接口,“第三方微博客戶端已死”。
至於最受歡迎的 Weico 客戶端也很早就停止更新,並被 EICO 再次與微博官方合作設計的客戶端“微博國際版”取代。
我們可以注意到,微信、快手、抖音等後續崛起的社交網絡,以及美團、今日頭條等其它頭部應用出現伊始,即使面對競爭壓力,也從沒有想過要開放給第三方做一個兼容的客戶端。
新浪微博在 2010 年前後的開放力度之大,可以說後無來者。這很顯然是受了大洋彼岸推特的影響,因爲自己的“師傅”也這麼做。所以,它對第三方客戶端設限,也是跟“師傅”推特亦步亦趨。
2011 年初,新浪微博首次限制 API 輸出,針對的是前文提到的發微,以及同類型的微博通、微博大管家、mowriter、博微博、Andscape、麥豆、享拍、瑪撒等多款應用及插件。它們的共同點是可以將新浪微博消息同步到其它微博。
那時,新浪和其他幾家的競爭陷入白熱化,而新浪保護自身微博內容不被抓取到別人的平臺上,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想法。幾年後,面對字節跳動抓取微博到“微頭條”的舉措,微博直接起訴,歷史又一次重演。
“去中心化”及其消亡
以前推特眼花繚亂的第三方客戶端,其實並不只是爲了美觀而已,它可以起到多種多樣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如,有一種基於 PHP 語言生成的網頁客戶端 Dabr,可以架設在任意一臺私有服務器上。這樣,即使 Twitter 的主域名遭遇攻擊導致訪問故障,而你自己的網站仍可正常訪問,那就可以用自己的服務器來做一個橋接,來間接地訪問到推特服務。
當然,它們哪一種都不能再用了,一切已成往事。
所有第三方客戶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改善官方客戶端所謂的“弊端”。其中有一些是長期積累的,可能是官方開發力量不足,或者官方對同一功能的用法,和大衆普遍理解的不一致;另一些則是官方故意爲之,比如插入廣告和打亂時間線。
實際上,按未打亂的時間順序展示消息,本來就是第三方客戶端一個最基礎的功能,而這等於打消了官方推薦算法和流量分配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不可忍受。
在最開始還沒有這麼多幺蛾子的時候,社交網絡可以說非常純粹和簡單。推特的核心功能只有那麼幾個——發消息,關注他人,看廣場。而所有消息都是 140 個英文字符,是一條短信的長度。
這種簡單的做法讓當時的推特不像是一家公司的產品,而更像是一種通用協議。如何理解“協議”呢?簡單地說,就是隻要遵守統一的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同類產品,並且互相兼容。
在推特之前,微軟的 MSN Messenger,谷歌的 Google Talk 以及餘威仍在的 AIM、ICQ 等等都可以開放協議互聯互通。所以,蘋果 Mac 系統自帶的聊天工具,以及 Trillian 等第三方客戶端都可以跟官方用戶交流。
比它們還要早的是完全開放的聊天室協議 IRC,它更是並不存在所謂“官方”開發商,一切大家使用的客戶端都是第三方推出的。正是在 IRC 平臺上誕生了表情符號等沿用至今的網絡禮儀。航通社的文章《微信“拍一拍”:一個從 1971 年講起的故事》就詳細講到了 IRC 這段歷史。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同時期產品是 RSS,這是一種可以自由的展現網站文章更新的協議。可以讓人們不必挨個訪問網站首頁,就得知這些網站有什麼新動向。對於各個網站來說,可以自主選擇三種不同的分享方式,一種是分享全文,一種是分享中間有隔斷的摘要,還有就是隻分享標題。
到 2010 年代中期,越來越多的網站即使仍然保留 RSS 輸出,也只會保留標題或摘要。慷慨的分享全文會影響用戶到達各自網站,進而影響廣告收入。再後來,RSS 和郵件列表這種主動獲取的看新聞方式,日益讓步於社交媒體這種被動接收推送,不用動腦子的方法。
像早期的推特、RSS 等這樣,將自己公司開發的服務作爲一種開放協議,分享出來給第三方一同建設和使用的方式,就是沿襲了 2003 年左右開始浮現的“Web2.0”精神,一種開放、共享和讓每個人參與其中的精神。
現在中美都在做的,是走向了這種精神的反面,各家大公司都忙着跑馬圈地做自己的所謂“開放平臺”,其目的是不讓開發者自由流動到對手那兒。
在中國,微信公衆號等“XX 號”都在想辦法把人們留到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同時不斷加大算法推送和安插廣告的力度。最近,航通社在頭條號維持了兩年多的“作者描述”被要求修改,原因是它們終於注意到這條描述報了本社的微信公衆號,這被認爲是“引流”。當平臺還足夠小,不構成威脅的時候,它們並不會在意這一點。
早年的互聯網服務是生怕沒人來用,現在則是因爲用量過大、競爭和防止“濫用”等原因而走向反面。所以說,這種“開放”的解釋權都歸廠家,如果被收回,那也符合服務條款,用戶當然沒什麼可說的。
如果說,廠商們普遍認爲中心化帶來的好處遠遠的超過了去中心化,那麼反過來,過去一直堅持的去中心化,也正在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最近這幾年要求科技企業盡到社會責任的時候,矛盾更爲突出。
有一種能在區塊鏈上永久備份數據的技術叫做 IPFS。航通社 2018 年的文章《這個讓你存照片的網站堅持了 14 年,如今“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最後提到了 IPFS 技術。每次存儲上鍊都需要付出一點費用,但可以保證文章、圖片、密鑰等信息在互聯網能接通的時候,都永遠會有一個副本,而不會被徹底刪除。
目前有一家中文的文學創作網站,就採用 IPFS 技術來保存在上面所創作的文章。但運行兩三年以後,該網站發現,所謂“去中心化”保存文章只是一種根本沒被用戶感知到的技術手段而已,大多數人仍然集中在該網站固定的網址上。這是因爲文章的評論區不能用同樣的技術存儲,而文章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氛圍,正是依賴在官網的討論才建立起來的。
因此,我們不能說“去中心化”的消亡是微博等等實踐後的“中國特色”,而是全球互聯網公司不約而同做出的選擇。
如果互聯網被重新發明一次,它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別說是社交和聊天了,就算是瀏覽器,也能給你弄成各自互不兼容的形式。就好比你用 360 瀏覽器和 QQ 瀏覽器能訪問的東西,都可能是不一樣的。
1990 年代的 AOL (美國在線)、瀛海威等等就是這樣的,只能訪問自己站內已有的那些內容。當時這些封閉的服務讓位於統一標準的 WWW (國際互聯網),主要還是因爲用戶太少,不足以貢獻豐富多樣的內容,形成規模效應。放到現在,一個 App 有幾億到十幾億用戶,它們是否一定要開放,那還真不好說。
今天的國際互聯網基礎結構,很大程度是先驅們懷抱著世界大同的開放夢想而設置的,這種開放性正逐漸被當代人破壞殆盡。過去那種無私互利的開放精神,只會越發引起後人的懷念。
?參考資料
Dimension 官網
Dimension.im
旗下產品
mask.io
tessercube.com
社交平臺
Github https://github.com/DimensionDev
Twitter https://twitter.com/realmaskboo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almaskbook/
Telegram 英文 https://t.me/maskbook_group
Telegram 中文 https://t.me/masknetwork_cn
Help Us by Donating Us
Bitcoin 3PRrXj1HTXDc4j9SCQZ6hovpa74iimqtgX
Ethereum 0xD71c7150962fd484a4291a193c85426Df9EaABbB